歷代兵事
歷代重大兵事
黃巢起義軍攻吉安
唐乾符五年(878),黃巢建國號齊,稱齊王,號稱沖天大將軍。交年,黃巢率軍南下,渡淮河、過長江,入江西,溯贛江而上,攻克吉安,吉安人民夾道歡迎。義軍代表尚浪沿途張貼告示,曉諭民眾,曰:黃巢起義,本為百姓,非如李氏,不愛汝曹,汝曹但安居無恐。并開倉濟民。
文天祥抗元
景炎二年(1277) 二月,元軍攻陷吉州城。文天祥遣諸將分道收復吉贛各縣,并依大義斬了前來漳州說降的降元宋將吳浚。五月開始,文天祥及諸將收復會昌、泰和、于都、永豐、吉 水等縣,對吉州城形成包圍之勢,一時吉安義士云集,廬陵的劉洙等召集鄉勇,或從征或扼守,皆與天祥為援。天祥乘勝率軍收復吉安。
八月,元大將李恒自率大軍攻天祥于興國。文天祥未料李恒猝至,急忙遣將與恒戰于鐘步鎮,宋軍失利。天祥引兵退永豐縣,欲與副使鄒氵鳳會合,不意鄒氵鳳
也 已兵潰,軍隊所剩無幾。天祥和鄒氵鳳決定到東固稍作休整,以圖后計。李恒卻尾隨宋軍追至東固方石嶺,宋軍彈箭奇缺、糧草不濟,又跋山涉水,疲憊至極,面臨 全軍覆沒。此時,文天祥之親信部將鞏信以短兵接戰李恒,掩護天祥撤退。鞏信坐于嶺巔之巨石上,數十名宋兵皆立左右,全無懼色。恒駭,疑有伏兵,乃斂兵不進 急令士兵放箭,箭雨驟至,宋兵紛紛倒下,唯鞏信端坐不動。良久,李恒從間道視之,信箭創被體,雙目怒睜,死而不仆。此時,天祥已退至空坑,而元兵又近。宋 將趙時賞坐著文天祥車輿,故意走在后面。元軍追至,問為誰,趙曰:“我姓文”。元軍以為文天祥,急擒之。于是天祥得與鄒氵鳳等乘
騎逸去。
紅巾軍克吉安
元至正十二年(1352)閏三月,紅巾軍徐壽輝部入吉安境,使部將陳普文攻下吉安。縣人羅文輝父子率敢死士從北門進攻紅巾軍。紅巾軍出東門襲之,殺羅文輝。其子力戰,紅巾軍乃退至樟山。
十六年,徐壽輝部歐陽普祥自袁州來吉安,屯坊廓鄉之藤橋,六月退回袁州。
十八年五月,原徐壽輝部將陳友諒至桐江。桐江兵校明某率眾降陳。原在吉安之紅巾軍亦附于陳友諒。
二十二年,陳友諒部將熊天瑞攻吉,守將孫立本敗走永新,熊天瑞殺敗鄉人簡舜卿之募兵,占領吉安城。陳友諒使饒鼎臣守吉安。
同年冬十二月,洪都(今南昌)守將大都督朱文正遣副帥趙德勝復吉安,饒鼎臣退至城外。朱文正以朱叔華為知府。
二十三年,饒鼎臣再次攻下吉安,守將曾萬中戰死,吉安參政劉齊、知府朱叔華被俘,解于南昌城下斬首。
二十四年,明將常遇春欲取贛州,兵次吉安,饒鼎臣棄城走安福。
第四節 張獻忠攻吉安
崇禎十六年(1643)十一月,明末農民起義軍張獻忠部攻克長沙后,直取江西之袁州,遣裨將突入吉安。守城兵備岳虞巒剛閱兵于城郊,聞報潰走。義軍克吉安,改吉安府為親安府,改廬陵縣為順民縣。
同年,明派總督呂大器督促大將左良玉攻下吉安。
太平軍兩次克吉安
清咸豐五年(1855)十一月,太平天國翼王石達開率數萬太平軍由湖南入江西,連克永新、安福等縣,直逼吉安。時江西按察使周玉衡坐鎮吉安,令吉安知府陳宗元、參將柏英、通判王保庸、知縣楊曉昀等分門固守,并令舉人羅子率地方團練入城助守。十一月十八日,太平軍兵臨吉安城下。月底有稱為“紅巾軍”的地方義軍從永新、泰和來與太平軍會合,將吉安城包圍。十二月十四日,羅子率兵300出東門,欲毀太平軍營房,太平軍迎頭痛擊,清軍潰敗,羅子中箭墜馬身亡,太平軍取其首級懸竿于城門外示眾。
六 年正月,太平軍在城西掘通通向城內的地道。正月二十五日黎明,城垣被轟塌數丈,太平軍蜂擁而入,與守軍展開激烈巷戰,清軍大敗。按察使周玉衡、參將柏英、 能判王保庸、知府陳宗元、江寧司理周恩慶、候選知縣萬慶章等被捕殺,知縣楊曉昀及其妻兒子女皆自焚身亡。清軍死傷數萬人。太平軍占領吉安城。
清朝廷先后派遣將軍廷樾、游擊劉培元、湘軍將領曾國荃、巡撫文俊等率軍輪番進攻吉安城,太平軍與之反復交戰,副將陳勝權殉難。
七年九月,主持江西軍務的太平軍將領黃玉昆,率部進援吉安,戰敗身亡。十月,吉安城真君山、周家嶺、陂頭等據點相繼被清軍占領,太平軍退守吉安城。
八年八月,清軍水陸并進,大舉進攻吉安城。太平軍與之浴血奮戰十五晝夜,終因兵寡,清軍水兵沖上岸,攻進城內,并縱火燒城,大肆屠殺。石達開率部夜乘大筏,從水路撤離吉安,轉戰福建。
咸 豐十一年,太平軍將領李壽成率軍由福建入江西,直插吉安河東,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,突襲清副將李金楊部,大敗清軍,李金楊混在士兵中逃脫。知府曾詠、知縣 丁日昌所募之鄉勇望風而逃,太平軍占領吉安城。丁日昌逃出城外,密遣敢死士放火于火藥局,當李壽成入城時,城內硝煙彌漫。李壽成疑有伏兵,率師撤離吉安, 轉戰袁、瑞各州。
北伐軍過境
民 國十五年七月,國民革命軍第二軍從湖南入江西,攻克遂川、永新向吉安進軍。共產黨人羅石冰等組織工人、群眾、教職工到青塘、螺子山一帶砍倒所有電話桿,第 二天又把吉安城仙的照明輸電總線截斷。同時,梁一清、胡庭銓等組織情報站,滿腔熱情人打入鎮守吉安的軍閥蔣鼎臣部(孫傳芳屬下旅長),偵察其防御工事,武 器裝備和人員情況,并在蔣部駐地張貼標語,插上紅旗,迷惑、動搖其軍心。蔣鼎臣感到危機四伏,于8月20日棄城逃跑。臨逃時還敲榨了吉安工商界銀洋14萬元及大批物資。
九月二十四日,國民革命軍二軍第五師,進駐吉安城,翌日,在中山場召開了數千人大會,慶祝北伐軍勝利進城,二軍黨代表李富春和吉安各界代表在大會上講了話。
解放吉安
1949年7月15日上午10時,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二野戰軍第五兵團十八軍四十師,由吉水進軍到奶奶廟,與在螺子山設防的國民黨23軍交火,俘其400余名,余部退進吉安城,當晚11時許,解放軍三個尖兵連從南門攻入城內,與敵進行巷戰。12時,師長吳忠率大部隊直搗吉安城,16日凌晨全城解放。
附記:
一、抗日戰爭記事
民國三十四年(1945)七月二十四日,贛州方向的日軍沿贛江而下,從泰和縣沿夏家圩一帶入侵縣境,沿途所及的農村均遭燒殺搶掠、蹂躪奸淫婦女,至八月初離開縣境,竄向樟樹、南昌等地。
日軍暴行
狂轟濫炸 民國二十六年十二月十三日,日軍飛機首次侵擾吉安城。民國二十八年十二月二十一日,日機11架轟炸吉安市區,死傷市民20余人,炸毀民房10余棟,同日,日機24架在市郊投彈10余枚,炸毀民房數棟。民國三十年五月三十日,日機轟炸吉安城,《前方日報》經理部被炸壞。次日,日機9架空襲吉安,市內落彈2枚,另一批4架轟炸浮橋。民國三十一年五月十七日,日機9架在吉安市郊投彈4枚,炸死婦女3名,重傷2名,輕傷6名,炸死耕牛1頭,炸毀房屋5棟。民國三十四年七月十五日夜,日機1架利用照明彈,低飛掃射吉安市區,3人受傷。
自民國二十六年十二月十三日至三十四年七月十五日,縣城區和市郊共遭日機空襲59次,投彈1729枚,炸死488人,傷741人,炸毀房屋1851棟,汽車16輛,民船6艘。
燒殺掠搶 曲瀨鄉(原天華鄉)上芫村,15戶人家,12棟房屋,60余人口,民國三十四年七月底,日軍在這村住一夜,12棟房屋拆壞11棟,板壁拆空,墻壁開窗打洞,供其架槍吊馬,衣服好的穿上,差的墊馬背,糧食倒在場上喂馬,或燒著當薰蚊煙。臨走時牽走耕牛10余頭,燒毀房屋3棟,抓去男丁20余人,留下一片慘景:豬、牛、雞、鴨的頭、尾、足及內臟遍地都是,木料化為灰燼,被褥當了馬鋪,鍋、碗、瓢、盆、灶被砸爛,甕罐,臥塌,樓上樓下全是人糞屎,村前村后,池塘田野,腥臭難聞。日軍在白沙一帶殺死7人(2男4女1小孩),宰殺耕牛4頭,毛豬130余頭,雞2000多只,毀民房4棟,財產損失無算。日軍在上源村僅1天,殺死村民1人,毒死1人,被綁、打、吊折磨而死4人,燒毀房屋2棟,拆毀房屋10棟,正等收割的稻谷被馬踐踏70余畝,搶去大豆200余斤。日軍抓夫,10歲挑5公斤,80歲挑40公斤,年老體弱不能持久者,多死于日軍刺刀之下。
蹂躪奸淫 日軍強奸婦女的殘酷性令人發指,七八歲的幼女,八九十歲的老嫗,都難免遭其蹂躪,有的幼女被奸后流血不止而死,有的少女被多人輪奸而死,有的奸后被割雙乳,有的奸后被挖去陰道、剖腹而死,有的強奸不從用刺刀刺死。日軍到永和后,強奸輪奸婦女20余名,有1人被奸死后拋入池塘。
軍民抗日
民國二十六年七月,吉安縣組織地方自衛隊。
“七七”事變后,吉安設立了國共合作通訊處,并組織了抗日宣傳隊—吉安縣青年工作隊,進行抗日宣傳和動員。
同年十月,項英、陳毅等來到吉安。十一月中旬在吉安市豆芽井組織中共吉安中心縣委,并成立新四軍駐吉安通訊處,領導和開展抗日救亡運動。中心縣委和新四軍通訊處與國共合作通訊處創辦了《新中華》報,進行抗日宣傳。
民國二十七年二月,中共天平山支部與駐天平的游擊第二大隊在固江一帶開展抗日活動。
六月十五日,成立吉安防空指揮部。
民國二十八年五月一日,成立空襲緊急救濟聯合辦事處,下設總務、救濟、調查、醫療、撫濟、稽核6個組,專辦空襲救濟事宜。
民國三十四年七月四日,成立疏散處,后改疏散委員會,組織老弱婦儒疏散到鄉村。
七月十九日,成立國共合作通訊處黨政聯合戰斗指揮所。
七月二十五日,日軍到達水東,數次企圖渡河,被城防部隊(國民黨二十三軍一八三師五四八團)和保安警察大隊擊退。
七月二十七日,日軍突破曲瀨據點,向縣城左側包圍。
七月二十九日,日軍在螺子山對岸強渡贛江,進逼縣城。
七月三十日,日軍圍攻縣城,被城防部隊擊潰,散兵向桐坪方向逃跑。
日軍中經之地,人民群眾襲擊日軍散兵或小股日軍,罕塘的群眾,將1個正在追逼婦女的日軍打死。
八月八日,成立寇災善后委員會。
二、抗戰時期損失
據民國三十五年四月《江西省抗戰損失調查總報告》載:吉安縣傷亡和下落不明人數3857人,其中死亡1191人(男595人,女527人,兒童65人,下落不明4人),重傷573人,(男355人,女193人,兒童25人),輕傷2093人,(男1772人,女217人,兒童104人)。直接損失折款63億元(法幣,下同)。其中,縣屬各機關2980.2萬元,學校568.4萬元,農牧漁副各業149373.3萬元,工礦商業457985萬元,銀行580萬元,航業620.4萬元,電訊業242.9萬元,公教人員財產18066.7萬元。間接損失折款38億元。其中,縣屬機關1788.6萬元,農牧漁副業219544.5萬元,商業149726.7萬元,礦業6031萬元,醫藥費957.1萬元,埋葬費1167萬元。